心肝在一起吗(一个心一个肝)
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,主要研究双心疾病,通俗讲就是心理疾患与心脏病共存。“双心医学”的概念虽然不是中医最先提出的,但中医本身就是“双心医学”的开创者和实践者,结合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《黄帝内经》,这里从中医角度带大家一起了解“双心医学”。
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,中医强调整体论,注重推理。就心系疾病而言,西医关注的是心脏的形态结构,比如瓣膜关闭是否好,心室壁厚度和运动幅度如何,冠状动脉血管是否有狭窄等;中医更重视心脏的“能力”,如心脏作为血“泵”是否能满足机体的血液需求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医看起来心脏病很重的患者可以活得很好,因为形态结构虽然有问题,但心脏的供血能力还不错。
从中医角度讲,心脏的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:心主神明。如果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,比喻成一个国家,心就是这个国家的“君主”,因为一个人看起来是否有精神,思维活动是否敏捷由心主神明决定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。不仅如此,作为“君主”的心,也主宰其他脏腑的情志活动:《类经》曰“心为脏腑之主,而总统魂魄,并该意志,故忧动于心则肺应,思动于心则脾应,怒动于心则肝应,恐动于心则肾应,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”。用一个比喻理解这段话:如果今天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,你会不会生气,是由“心”决定的,如果“心”认为应该生气,那么“怒动于心则肝应”,也就是说心就会把这件事交给“肝”去处理,我们老百姓俗称“肝火旺”“大动肝火”,其实背后最根本的推手是“心”。理解了这层意思,就知道面对双心疾病时应该怎么做,最重要的是修心,而不是疏肝。
心主血脉。中医认为,全身的血液都依赖心气的推动而输送到全身,同时心气又具有摄纳作用,保证血都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。心主血脉功能正常,取决于心气充沛、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。
心主血脉异常引起心主神明异常。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,只有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,心主神志的功能才能正常。这些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,改善心主血脉功能。
心主神明功能异常引起心主血脉功能异常。神志功能可以驾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,如果神志功能失常,也会影响血液运行。很多焦虑抑郁的患者会出现胸闷、心悸等躯体化症状,原因就在于此。针对这些患者,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,或疏肝理气的药物治疗。
心主神明功能异常加重心主血脉功能异常。患者本身心主血脉功能不好,但并不严重,可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很重,与病情不相符,这是因为心主神明功能异常加重了原有病情。
治病必求于本,鉴别是以哪个“心”为主。如果症见面色无华,甚至面色灰暗、唇舌青紫、心前区憋闷和疼痛等,多从心主血脉功能失常论治,多以活血化瘀为核心,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益气活血、化痰活血、养阴活血、温阳活血等;如果症见心烦、失眠、多梦、神志不宁,甚至谵狂,或反应迟钝、健忘、精神萎靡不振等,多从心主神志功能失常论治,要以养心安神为核心,配以疏肝、柔肝、养肝、平肝之品。
治疗双心疾病,解铃还须系铃人。以情志为主的疾病,仅靠药物是不够的,需要积极引导患者客观、正确面对问题,不偏执、不纠结,把心态放平,学会倾听别人的建议,尤其是医生。
日常生活中,如何调护双心疾病?
修心养性。人生就是一场修行,修行贵在修心,这个道理大家都懂,现实生活中却总被各种欲望、各种牵绊所禁锢、所烦扰,心不静心不宁,自然就会由内到外地烦躁不安、心浮气躁,从而变生很多疾病。常常静下心来反思自己,学会自己和自己对话,学会自己和自己和解。多听听轻松愉悦的音乐,或者亲近自然,放松心灵。
调补心脾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运化正常,气血才能充足,营气和血液的功能才能健全,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。平时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药食同源的药物,比如人参、五味子、麦冬、枸杞子、大枣、莲子肉、柏子仁等。
劳逸适度。避免熬夜,避免久坐、久卧、过劳,尤其锻炼也要注意科学合理,提倡有氧运动为主。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